烈日下他揮汗如雨,幫農民栽苗;晚霞中他行色匆匆,做調查走訪;田壟上他神色凝重,憂田間旱澇;農家里他談笑風生,察民生民情……他就是市“三萬”活動襄陽市第三中學工作組駐村組長、市三中紀委副書記張建。
“三萬”活動襄陽市第三中學工作組負責的是棗陽市車河管理區的徐崗、檀樓、李集、王畈四個村。這幾個村子位置分散、地理偏僻,給工作組活動地開展帶來了很大的不便。然而由于張建同志的精心組織,悉心安排,大家的工作才開展得有條不紊。
活動一開始,在工作組組長段銀橋副校長的領導下,張建同志就對工作組成員進行了培訓。3月12日,當段校長帶著工作組成員來到車河境內后,張建同志便一路向村民打探。得知了這幾個村的分布后,他果斷地建議把大家的工作分為兩個階段:徐崗和檀樓由于相鄰,離襄州近,設為工作的第一站;王畈及其相對較近的李集要過了車河農場場部,設為第二站。這個建議立即被段校長認可,工作組也隨即詢問當地村民,找到徐崗村并聯系上了該村會計胡文洲。在見到會計以后,張建同志又通過胡會計電話聯系了該村村支書兼主任,得知該村主任也叫張建后,便與他攀起了親戚,瞬間拉近了彼此的感情。
正是由于張建同志高效的組織,工作組在工作第一天就與各村村主任通了電話,并向他們通報了我們的計劃與部署,為后續工作的開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“三萬”工作的重要意義就體現在對村民走訪的全覆蓋上。為了做到這點,張建同志帶領工作組成員頂酷暑,冒風雨,堅持走訪到每一組,每一戶。為了做到這點,他克服了很多困難,想了很多辦法。
王畈村是個大村,過去有八個小隊,現在整合成了五個村民小組。每個小組之間都等間隔好五六里地,最遠的組之間能隔十幾里。而且每個小組內部也很分散,有的小組每一處聚居地只有四五戶,很多時候都是一個偏遠的山洼里只有一兩戶。如果僅靠腳走,進度根本無法保證。為了保證能做到走訪全覆蓋,張建同志便積極聯系村主任、村小組組長,希望能租用農戶的摩托車。然而農戶家的摩托車數量十分有限,農民根本離不了,也沒有多余的。最后,張建同志只好從襄陽的親戚家借了一輛小汽車。我們在走訪中就一路行走,一路???,一路察訪。在村子深處,很多地方都是沒有公路的,工作組便把車停在老鄉家,下車步行,深入走訪。等工作組回來取車時常常都是夜色闌珊了——而工作組的同志們已對此習以為常。
為了聯系上外出打工人員,張建同志又找到車河管理區(車河農場場部)。張建同志找到了車河場部的工作人員,調出了外出人員名單,并打印成冊。此后,張建又找到了各村的負責人查找到外出人員的電話。張建向這些外出人員群發短信,告訴了我們這次活動的目的和意義并征詢他們的意見。許多外出務工人員都對此積極回應,并表示了感謝。
由于車河往襄陽方向一天只有一趟班車,工作組絕大多數情況都只能靠走路去走訪。一次工作組去場部的車河衛生院和學校查看民情,回來時已經錯過了班車。二十來里的路只能走到所駐的徐崗村。 回去的路上步行了一個多小時,還沒走到便突然下起了大雨。不一會兒工作組的干部們身上就淋濕了。恰好在那時,檀樓村的胡會計騎摩托車經過,大家擠一擠搭了一程才沒讓包中的文件淋著。
在積極做好走訪工作的同時,張建還熱心參與農民的勞動。4月中旬的一天下午三點,張建和工作組的同志們從場部回到了李集村,看到了之前已走訪過的一王姓村民正在栽棉花,便立即下到地中前去幫忙。大家幫著挑水、澆水、移苗、栽苗,等到三四畝地的棉花都栽好,已是晚上七八點了。
在走訪中,工作組收集到了農民的很多困難,張建同志便代表工作組將這些意見轉達給了管理區的有關部門。有些農民遇到了困難,張建干脆直接聯系襄陽市的有關部門和相關專家。李集村民戴天軍是個養豬大戶,防病治病一直是他比較揪心和棘手的問題。在得知戴天軍的困難后,張建同志及時聯系上了襄樊學院的一位動物檢疫專家,請專家直接與農民對話,幫助農民解決實際困難。
由于本身是教育行業的,張建同志便非常注重對農民教育問題的關注。他在走訪中總是特別關注農民對子女的教育,引導、鼓勵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,激勵他們的子女刻苦進取,爭取在學業上取得更大的進步。
兩個多月的走訪是辛苦的,但兩個月來的收獲也是豐碩的。通過這段時間的工作,張建同志帶領工作小組的成員們宣傳政策、調查民情、建立感情、解決問題。扎實高效的工作送去了黨和政府的關懷,拉近了農民與干部之間的距離,也培養了大家對農民和農村的情感。“三萬”活動的走訪調查是有限的,大家之間的聯系和情感卻一定能凝結成永恒。張建同志在這次活動中身先士卒,創新實踐,他用自己的言行證明了一個黨員干部的覺悟,也為我們的黨旗增添了一份耀眼的光輝!